升級管理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
——2018年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管理體系認證交流研討會側記
最美人間四月天,季春時節的荊楚大地,春意盎然,姹紫嫣紅。2018年4月18~20日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指導,北京中設認證服務有限公司主辦的“ 2018年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管理體系認證交流研討會”在歷史文化名城襄陽隆重召開。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施設先生、國家認監委認可監管部付強處長與會蒞臨指導并發表重要講話。
《中國勘察設計》雜志社社長兼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秘書長郝瑩女士、安徽省勘察設計協會會長李彪先生、湖北省勘察設計協會秘書長楊欣蓓先生、襄陽市勘察設計協會會長李強華先生和來自全國200余家知名勘察設計企業的320余位的企業高層領導和質量管理專家齊聚襄陽,共同探尋勘察設計行業“升級管理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真諦,總結和分享質量管理提升的良好實踐經驗。
“中國勘察設計雜志社”、“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官網”等行業主流媒體對本次大會進行跟蹤報道。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對本次大會給予獨家鼎力支持。
本次會議匯集了一批著名的勘察設計企業管理者、質量及技術專家的頂層智慧,用以高端視角、前瞻思維,圍繞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2017年9月5日)、《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國發〔2018〕3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方案》、國家認監委《關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升級版的實施意見》(國認可[2017] 137號)等系列文件要求,深度解讀和落實文件精神,探索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通過標準和認證技術創新、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升級,帶動企業質量管理升級,使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更加融合高效,助推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引領工程勘察設計行業步入質量時代。
北京中設總經理張崇武先生主持會議并講話,首先對與會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對給予大會獨家鼎力支持的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謝!
隨后就本次會議是在國家已從高速發展轉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指導意見的推動下、在國家認監委部署的“開展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升級行動” 實踐取得階段成果時、在中勘協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召開。會議已由原來的北京中設獨家主辦的“年度受審核方管理體系認證交流研討會”升級為今天的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盛會。北京中設作為目前唯一一家工程勘察設計行業質量管理體系升級認證單位,期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同時對過去一年所進行的《工程勘察設計行業質量管理體系分級認證 要求與評價準則》的編制與實施,以及成功申報為國家認證行業標準進行了回顧和說明。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施設先生,首先代表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對北京中設過去一年,為推動勘察設計行業質量提升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就質量提升和質量管理,著重談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當前提升勘察設計質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黨的十九大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要建立質量強國,質量第一,效率優先。并對其的兩層含義做了解釋:一是指產品質量,即品牌效應、品牌的價值;二是指企業的運行效率,有效率的質量才是可靠的質量。
第二,提升勘察設計質量,是住建部等國家行業監管部門的要求。
第三,提升勘察設計質量,是外部市場的驅動。市場已對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場競爭必將帶來技術改造。目前勘察設計行業是產能過剩的行業,而產能過剩所帶來的,一定是質量提升的要求。
第四,提升勘察設計質量,是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目前我國的設計深度與國際不接軌。十九大提出 2035年要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50年要建成現代化強國。中國是工程建設的大國,在國際上也應該一枝獨大。我們不來建設工程強國,是工程人的失職。要創立勘察設計的國際品牌,質量提升是關鍵,也是走出去的基本保證。
施設理事長進一步指出,我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當前所面臨的狀況是市場減少、競爭加大,價格競爭愈演愈烈。勘察設計企業在面臨解決眼前吃飯問題還是解決企業長期發展的問題的選擇上,許多企業不得不把解決眼前吃飯問題放在第一位。究其原因,長期以來,勘察設計企業業務高度趨同,優質并不一定優價,質量管理人員做再大的努力也沒有太大作用。領導干脆說質量也沒有太大的用途,還是靠價格競爭。這種狀況是從根本上出了問題。光靠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解決不了的。
升級版標準,從根本上解決了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的關系,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生存和經營發展的問題。解決辦法就是以質量為中心,這里所說的質量不僅是指產品質量,而指的是和效率相關聯的質量。
升級版標準把客戶需求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理解客戶需求,深入挖掘客戶需求,才能做出檔次來、做出細分市場來、做出差異化來,經營的根本在于預測市場。
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對領導力的要求,在標準中不僅僅是就質量談質量,而是從企業戰略、從企業資源配置角度去考慮質量。把過去對質量管理人員不可控的資源,也納入資源配置的內容。標準體現了全局性、整體性和繼承性的特點。
國家認監委認可監管部付強處長對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一年來,在質量升級版認證所做的實質性工作以及對認監委工作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并指出本次在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指導下舉辦的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就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國發3號文的具體體現。對北京中設作為勘察設計行業唯一的專業化認證機構在以往的認證工作中,尤其是在國家認監委第一批質量體系升級版試點中,給予國家認監委升級版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工作表示感謝,并對參加本次大會的300多名與會代表表示感謝。
隨后,付強處長對國發3號文《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的做了精彩的解讀,使與會代表對該文件的實質內涵和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襄陽市勘察設計協會會長李強華先生、湖北省勘察設計協會秘書長楊欣蓓先生代表襄陽市和湖北省勘察設計協會對本次勘察設計行業質量提升大會的召開做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并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同仁表示熱烈的歡迎!
本次會議獨家贊助單位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楊書平總經理對該公司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積極響應國務院和住建部推廣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建筑師負責制等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加速企業轉型升級從技術與市場雙輪驅動,堅定實施技術營銷;向管理要動力,向管理要效益;主動擁抱信息技術,布局更高水平轉型;主動研判規避風險,不斷提高發展質量等4個方面的良好做法進行了交流。以上交流引起與會代表的濃厚興趣和高度評價。
張崇武總經理對質量管理體系升級版活動情況,包括第一批勘察設計行業質量管理體系升級版試點獲證單位和已報名參加第二批勘察設計行業質量管理體系升級版試點單位的情況做了介紹。
北京中設副總經理湯曙光女士對大家非常關注的、由北京中設主編、37家勘察設計單位參編的國家認證行業標準《工程勘察設計行業質量管理體系分級認證 要求與評價準則》(試用版)的編制背景、編制過程、最新進展情況、標準的框架和要點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參會的長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管理者代表張建國、深圳市建筑誰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旭、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清寬、北京首鋼國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戰略技術部部長頡建新、東風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秦希青、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質量部總經理游玉石、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高級主管田旭、海軍北海工程設計院總工程師朱軍、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張辛平、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劉瑩、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質量部部長劉占巧、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環境院院長顏永漢、北京中設特聘信息化和BIM專家林湧濤等13位第一批和第二批升級版試點勘察設計企業和行業知名勘察設計單位的的代表及專家分別以“精準定位、精心組織、精細管理”、“工程設計公司“平臺互聯化”實踐”、“落實質量強國戰略,推進質量強企建設”、“三標一體化”管理監控體系的建立與實施”、“創新技術職級體系,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激發組織活力,助力企業快速發展”、 “升級版內審的策劃與實施”、“設計單位知識管理實踐——知識管理系統建立和運行的體會”、“信息化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兩化融合步伐,助推企業轉型升級”、追求顧客滿意,助力企業發展”、“項目建筑師管理的時間與思考”、 “工程勘察設計企業信息化和BIM 應用實踐總結”為題在大會上就其良好實踐做了經驗交流和分享。
北京中設副總經理朱志銘就獲證組織在GB/T 19001—2016、GB/T 24001—2016、GB/T 50430—2017 標準換版及實施過程中的遇到的疑難問題與在座的近70位與會代表進行了研討。
本次大會與以往相比,具有以下鮮明特色:
一、規格最高
與會領導包括國家行業協會最高領導,國家認監委直接分管領導,來自近50家大型勘察設計企業最高管理者或公司高管。
二、內容最新
會議的主要議題涵蓋質量認證升級、勘察設計企業轉型升級、知識管理、BIM和信息技術、精細化管理等一系列當前我國勘察設計行業和認證行業的主要前沿熱點問題。
三、信息量豐富
會議共有18位來自國家認監委領導;國家以及省、市勘察設計協會領導;知名勘察設計企業高管及質量專家講話和經驗交流分享,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量之豐富,為歷屆交流研討會之最。
四、影響范圍廣
本次會議不僅參會單位和參會人數打破歷屆記錄,而且參會人員中,還包含了30余家非中設認證的勘察設計企業40余位代表。這表明本次大會不僅是北京中設的認證交流研討會,更是勘察設計行業的質量提升大會。使會議議題更加名副其實。
五、行業主流媒體深度介入,跟蹤報道
中國勘察設計雜志社長兼總編輯郝瑩女士對會議進行全程跟蹤報道,并擬于下期《中國勘察設計》雜志中對本次會議推出專題報道,體現了行業主流媒體對會議的關注和深度介入,也彰顯了本次會議的社會影響力。
胡 霞
2018.4.20報道